先来看一下柳宗元,注释里对他有几个称呼,柳子厚,是用字来称呼他,古人一般不直呼其名,这是不尊重的,用字来称呼是比较尊重的称呼,另外还可以用籍贯来称呼,比如“柳河东”,有的还用官名来称呼,看看柳宗元做过什么官?“监察御史里行”,但是我们不称呼柳宗元为“柳监察”,但是可能有人这样称呼他,但这个称呼没有流传下来。
比如杜甫做过工部员外郎,后人称之为“杜工部”,这个称呼就流传下来了。柳宗元后来做过“柳州刺史”,所以他又有了另一个称呼“柳柳州”,这个称呼倒是一直沿用下来。柳柳州也是以官名称呼。古人光是一个称呼就很复杂,这个都是要了解的,有的还要记住,属于文学文化常识,考试也是会考的。这篇文章是一个游记,注释里说,本篇是“永州八记”的首篇。我们以前初中学过他的《小石潭记》,都是“八记”里的篇目,还有像什么“钴鉧潭记”“钴鉧潭西小丘记”“石城山记”等等,都很有名,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。它们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的时候写的一组游记作品。柳宗元为什么被贬到永州?他究竟犯了什么罪?这个我们以后再说。大家记住三个地名,“长安——永州——柳州”,这基本上就是柳宗元一生的轨迹。先是在京城做官,后来被贬到永州,在永州待了十年左右,被召回京城。柳宗元很高兴,以为可以重新起用了,没想到很快又被贬到柳州。柳州比永州还要偏僻,永州在湖南,柳州在广西。柳宗元很郁闷,在柳州任上待了4年多就去世了。大家看注释,算一算,他活了多少年?四十多岁,很可惜,还是蛮年轻的。柳宗元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,我们以后还要学到他的很多作品,关于他的情况,我们以后再介绍,我们今天先来看看这一篇作品。
第一句:“自余为僇人,居是州,恒惴栗”。自从我成了罪人,住在这个州,常常感到恐惧害怕。“僇人”下面注释说是“罪人”,“僇”是通假字,通杀戮的戮,戮有杀的意思,由杀引申为惩罚,僇人就是受惩罚的人,也就是罪人。
这句话里的“恒惴栗”很重要。整天惴惴不安,不寒而栗,这是这段时期柳宗元的心里状态,这种恐惧的心理不是暂时的,而是经常的,这可能会对身体造成破坏。他为什么要恐惧?他恐惧什么?而且还是“恒常”的处于这种状况。大家可以想想。这种“惴栗”的心理状态对于理解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很重要。 “其隙也”的“隙”是间隙的意思,由间隙引申为空隙、空闲、闲暇等,这儿是公务之暇。有人说,他不是罪人吗?怎么还有公务?他是被贬官,但还是官,只不过是个小官。他不是蹲大牢,还要上班的。司马这个官很小,也没有什么事情,可能每天只要去点个卯,然后就自由活动了。但是,作为戴罪之身,尽管没有失去行动的自由,也不能太随便,还是要受到地方长官的监管的。“施施而行,漫漫而游”,看看是什么意思?书下注释有。这两个叠音词何有意思。我们能想象他是怎么游玩的。不慌不忙,悠闲自在,这也解释了题目里的“宴游”。“宴”不是今天的宴会、宴饮、大宴宾客,大吃大喝的意思,而是“安”的意思,也就是“安闲”“安适”“悠闲”的意思,“宴游”就是“悠闲自在的游”,不是像今天匆匆忙忙,一个地儿赶到另一个地儿,时间基本上花在赶路上,在一个地方只能待两个小时,几点钟在哪里集合,导游说,过了时间就不等你了,不能让一车人等你一个人啊,出了事情比自己负责。柳宗元的宴游不是这样的,没有人催他,赶他,他也不需要赶时间,赶景点,想怎么玩就怎么玩,想待到什么时候就待到什么时候。所以,你看柳宗元“日与其徒上高山,入深林,穷回溪,幽泉怪石,无远不到。”注意这里的“日”,“日”是名词作状语,是“每天”的意思,每天跟一帮人出去玩。有人说,怎么还有“一帮人”?哪也不奇怪,他大小也是一个官啊,总有两个助手啊,随从啊,仆役啊什么的,或者是三两个朋友。这儿荒山野岭的,一个人出去还是有危险的。看这句话“上高山,入深林,穷回溪”,一连用了几个动词,“上”、“入”、“穷”,这几个动词用得多好啊。命题的老师看到这样的句子特别高兴,他们可以出好几道题目:为什么要连用三个动词?有什么作用?可不可以交换位置?可不可以替换成另外一个动词,比如什么什么?然后给出几个答案要点和得分要点,这些都是由命题的人说了算。这都是胡扯!柳宗元也没有想到此处应该连用三个动词,更没说一定要用哪个动词,他就这么随便一写,让后来那些命题的和阅卷的忙得不亦乐乎。我们不做这个事情,这是韩语所鄙视的“句读”,死抠字眼,咬文嚼字,没意思。我们读《约翰·克利斯朵夫》。大家读到哪里啦?不要急,慢慢读,细细想,做好笔记,到时候我们再交流。我们继续看柳宗元是怎么玩的:“到则披草而坐,倾壶而醉。醉则更相枕以卧,卧而梦。意有所极,梦亦同趣。觉而起,起而归。”这一句话里用的动词更多,数都数不过来,你们数数看。“披草而坐”的“披”是什么意思?是不是身上披着草坐在那儿?为什么要披着草呢?隐蔽吗?害怕朝廷派人来追杀他吗?当然不是。那么“披”是什么意思呢?嗯,是的,“披”有“拨开、分开、散开、打开”的意思,举个例子?成语“披荆斩棘”“望风披靡”的“披”就是这个意思。到一个地方就坐下来喝酒,然后一醉方休,为什么?一般人会这样吗?想想看,前面的“恒惴栗”。“醉则更相枕以卧”里的“更”是什么意思?这个字有两个读音,一是第一声,一是读第四声。读第四声时是一个副词,“更加”表示程度。读第一声时,基本的意思是“改变、变换、变动、更换、交换、更替、变更、轮换、轮流”等意思,成语有什么?改弦更张,还有呢?“自力更生”是不是?是的。“更生”是什么意思?大家想想。那么这儿的“更相枕以卧”是什么意思呢?那就是大家喝醉酒就躺下睡觉啊,一会儿你枕在我身上,一会我枕在你身上,轮流当枕头。有人说,柳宗元日子过得多开心啊,吃吃,喝喝,玩玩,哪里是贬逐?简直就是带薪休假嘛。是的,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,确实不错。柳宗元是有点想不开,他要郁闷,要“恒惴栗”,他的早逝跟他的这种心态可能是有关系的。然而,古人跟我们不一样,他们是有追求有抱负的,他们不可能安于这种吃喝玩乐,或者什么岁月静好之类的。古人追求什么呢?是的,追求“不朽”。怎样才能不朽呢?
谁知道?嗯,说得很好!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”这个你们怎么也知道?是必修一读本里的吗?不是?那是必修二读本。能做到这样,当然就不朽了,但那是圣贤的事业。一般的封建士大夫也可以追求不朽。谁知道他们追求的“不朽”是什么?
他们追求三件不朽的事情:“太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。”比如司马迁遭受宫刑,为什么不自杀呢?其他人都跟他讲,你自杀算了;他也曾想过。但他不甘心,他说,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。立德已经不可能了,他是一个罪人;立功也别想了,他是一个废人。他要立言。于是他忍辱负重,呕心沥血,完成了《史记》的创作,藏之名山,传之后世。柳宗元也不甘心啊。他原先在京城当大官,雄心勃勃,意气风发,指点江山,浪遏飞舟,正想Lu起袖子加油干,也就是想要“立功”以求“不朽”的时候,突然被打成反革命集团的核心成员,被贬到南方这个荒蛮之地。立功立德已经不可能。司马迁还有名山事业等着他,而柳宗元有什么呢?难道就这样吃吃玩玩,了此一生吗?所以,你看他好像过得很潇洒,但他内心其实是十分痛苦的。我们看文章不能被作者表面的意思所欺骗,要读出背后的意思。你从哪里看出来的?文中有一个字透露了他的心境。哪个字?对,就是那个“醉”字。他为什么不痛痛快快地表达自己的痛苦、不满、忧愤和孤独呢?他哪里敢啊?他对朝廷还抱着幻想,希望朝廷什么时候能不计前嫌,重新起用他。后来果然有了一个机会,但没想到等待他的是更大的迫害和打击,这是后话,我们以后再说。不过话要说回来,柳宗元幸亏没有被重用,否则,历史上可能就是多了一平庸的高官,而唐宋八大家就会少了一个。历史上真正靠“立德立功”而不朽的人其实并不多,还是“立言”更可靠。“意有所极,梦亦同趣”里的“极”是什么意思?就是“到”的意思。比如你们初中学的《岳阳楼记》里有一句话“北通巫峡,南极潇湘”。由“到”引申为“到达极点”,表示程度,还是《岳阳楼记》里“感极而悲者矣”的“极”就是这个意思。“梦亦同趣”的“趣”,下面注释说同“趋”。这两个字在古文里经常可以互通,都是“走”字旁,本义都跟“走路”有关,就是“去、往、到、赴、到……去”的意思。到了现代汉语里,这两个字的意思发生了分化,但都跟“到什么地方去”有关。大家都到那儿去,说明大家对那个地方或那个地方的某人某事感“兴趣”“趣味”。大家都往那儿跑,就形成了一种“趋向”“趋势”“大势所趋”“趋之若鹜”。在现代汉语里,这两个字不能混淆。你说你写错了也叫通假字?不行,现代汉语里没有通假字这个说法。现代汉语里面这么多字够你用了,古人是因为字不够用,没办法,只好借一个过来用用。我讲的这些,你们如果还不清楚,也没关系,下次还会讲到;下一次讲的时候还没弄懂,也没关系,再下一次还会讲。总有一次会让你弄懂。如果最后还是没有弄懂,也无所谓,就是高考丢了2分吧。如果高考以后,倒弄清楚了,那也不错。学习就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,就语文学习来说,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能力。这个素养和能力在高考中为你增加几分当然不错,在高考以后为你增加人气和人品,不是更好吗?比如,你以后写情书的时候,你的语文素质和修养将给你带来不一样的风采和魅力,这个收获要比高考多考2分大得多哦。高考多2分,或者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,或者取了一个不一样的大学,但毕业以后,还是一样找不到好工作,而你的语文能力和修养倒让你找到一个好老婆。你自己权衡一下,哪个更重要?人生很诡异的哦,得和失是会转化的。就像柳宗元的一生一样,究竟是什么成就了这样一个伟大的文学家?我们很难说清楚。更麻烦的在于,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对于将来的意义究竟在哪里?也是说不清楚的。人生是无法预测的,有些事情看似无用,却有大用,有些事情看似有用,而终将证明是毫无意义的。我们课堂上讲的这些有用吗?期中考试能增加2分吗?我们读《约翰·克里斯朵夫》有用吗?高考能增加5分吗?我课上说的某句话,你记住了,理解了,你的人生突然被照亮了,被照亮的人生在高考中却失利了,而高考的失利却为你的人生打开了另一扇门,如此等等,这些都是不确定的,都充满了命运的味道。认真地、真诚地做好每一件事情,不计得失,享受过程。记下来没有?这个话用到你以后的高考作文里,说不定一下子能增加10分哦。“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,皆我有也,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。”读到这儿,我们发现,作者原来还没有写“西山”呢。那么,前面写这么多,原来都是为“西山”的出现埋下伏笔。“西山”究竟如何“怪特”呢?大家课后预习文章的第二段。
附《始得西山宴游记》原文
自余为僇人,居是州,恒惴栗。其隙也,则施施而行,漫漫而游。日与其徒上高山,入深林,穷回溪,幽泉怪石,无远不到。到则披草而坐,倾壶而醉。醉则更相枕以卧,卧而梦。意有所极,梦亦同趣。觉而起,起而归;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,皆我有也,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。
今年九月二十八日,因坐法华西亭,望西山,始指异之。遂命仆人过湘江,缘染溪,斫榛莽,焚茅茷,穷山之高而止。攀援而登,箕踞而遨,则凡数州之土壤,皆在衽席之下。其高下之势,岈然洼然,若垤若穴,尺寸千里,攒蹙累积,莫得遁隐。萦青缭白,外与天际,四望如一。然后知是山之特立,不与培塿为类。悠悠乎与颢气俱,而莫得其涯;洋洋乎与造物者游,而不知其所穷。引觞满酌,颓然就醉,不知日之入。苍然暮色,自远而至,至无所见,而犹不欲归。心凝形释,与万化冥合。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,游于是乎始。故为之文以志。是岁,元和四年也。